研究基地导航
首都旅游
北京市旅游区域竞争力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日期:2017-07-12 浏览次数: 字号:[ ]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 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优越区位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繁荣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 进入21世纪后, 北京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城市旅游空间整合和城市旅游引力的整体提升, 旅游市场空前繁荣。“十一五”时期, 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响, 北京市旅游业仍逆势而上, 呈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把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中心城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要承认北京这类超大规模的城市, 由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旅游空间总体布局存在着结构失衡的突出特点和问题, 优势资源集中、整体发展不平衡, 使城市各个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经济竞争力差异巨大。因此, 深入分析超大规模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以促进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 提高城市各区域的影响力和感知力尤为重要。

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主要侧重于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研究[1-2]、旅游区空间布局研究[3-4]。克里斯泰勒应用区位论研究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5]Hills and Lundgren建立了关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 (core-periphery model) [6], Pearce Douglas提出用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并形成旅游经济地区组织的基本规律[7]。Hayllar、Griffin和Edwards编著的《城市空间与旅游场所》, 从功能和社会学角度划分都市旅游场所的类型。[8]Maciocco和Serreli编著的《优化城市:旅游与休闲的新视角》, 从哲学层面研究了旅游休闲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关系和对于空间提升的作用。[9]Shaw和Williams所著的《旅游业与旅游空间》, 站在经济学视角上, 从旅游消费、体验、商品化等方面考虑旅游空间及场所的建设。[10]

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末, 开始从经典的旅游地理区划研究延伸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张捷等探讨了九寨沟自然风景区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11]卞显红认为“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 研究旅游空间结构首先要分析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12]王瑛、王筱春等研究了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问题[13-14], 吴晋峰、包浩生则引用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了客源市场和旅游地的空间竞争。[15]黄金火、吴必虎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从微观层次研究旅游系统空间构成的各关键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和形成模式, 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的模式与优化。[16]陈志军探索了点状、放射、凝聚和扩展4种模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分析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措施和模式。[17]

总体来看, 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北京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的研究就更少。毛小岗等探讨了北京城六区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配置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18]李翅等从城市旅游线性空间模式入手, 梳理了北京城市中轴线格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中轴线整体空间活力的策略。[19]但北京作为超大规模的城市, 从整体分析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还不够全面, 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方法

研究区域为北京市及各行政区, 截至2015年底, 北京市拥有227家A级景区, 其中5A级有8个、4A级有72个、3A级有95个、2A级有44个、1A级有8个。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可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 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东城区重点开发北京中轴旅游、京味文化旅游和国际会议等特色主题旅游产品;西城区重点开发古都文化 (六海水系) 旅游、现代金融商务公务旅游和都市观光旅游;朝阳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奥运旅游;海淀区以高端为引领, 重点建设西北部 (海淀西山) 高端文化休闲旅游区, 发展皇家园林游、科教体验游、商务会展游、生态休闲游和都市风情游;其他区开发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乡村与民俗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这样的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如何?评价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要看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北京市及各行政区旅游经济统计数据主要从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公布的《北京旅游业概况》及北京统计年鉴中获取。在分析游客的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区域分布时, 调查了2014年入境旅游者、国内外省市来京游客和北京市本地游客。入境旅游者样本量为1 002名, 都是在首都机场离京方向随机进行拦截问卷访谈;国内外省市来京游客抽样调查的样本量为3 614名, 采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口岸、景点以及住宿设施等调查地点随机对游客进行问卷访谈;对北京市市民则根据2013年各区常住人口比例抽取进行问卷访谈, 在2 400名分布在16个区的北京市民中, 既有出境旅游的游客, 也有到外省市旅游的游客, 但在游客为去外省市或出境旅游做准备有购物行为的占比例为72.4%, 因此, 旅游餐饮行为问卷访谈的样本量为1 150名, 购物消费行为问卷访谈的样本量为1 250名。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旅游目的地城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城市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状态[20], 体现了城市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北京总体旅游状况、入境旅游、国内来京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几个方面的量化分析, 呈现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各行政区旅游经济竞争力与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探讨旅游空间优化改进的具体办法和策略。

3 北京市各区旅游经济竞争力分析

3.1 北京市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根据北京市旅游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总收入持续递增:2011年, 旅游总收入3 216.2亿元, 同比增长16.2%;2012年, 旅游总收入3 626.6亿元, 同比增长12.8%;2013年, 旅游总收入3 963.2亿元, 同比增长9.3%;2014年, 旅游总收入4 280.1亿元, 同比增长8.0%;2015年, 旅游总收入4 607.1亿元, 同比增长7.6%。如图1所示, 旅游增加值也在持续增长, 占全市GDP比重接近或达到7.5%。

图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Fig.1 Additional value of tourism industr for the proportion of GDP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图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Fig.1 Additional value of tourism industr for the proportion of GDP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数据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发布的北京旅游业概况及北京统计年鉴)

北京的旅游客源市场分为入境旅游、国内来京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3个板块, 3类旅游者人次及旅游消费的发展不尽相同。

从图2可以看出, 2008年奥运会后的良好效应使得北京入境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 2011年达到顶峰, 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 推动北京入境旅游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尽管2012年开始入境旅游者人数略有下滑, 但2012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全球第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落户北京;2013年在北京香山举办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峰会上,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联合国国际环境与健康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首次推出了由中国城市主导制定的世界旅游城市服务指南, 首次发布了引导世界旅游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评价体系;2014年APEC峰会和2015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召开, 这些都使北京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2014年入境旅游者人数下滑幅度趋于平稳, 2015年入境旅游者人数也接近420.0万, 旅游外汇收入46.0亿美元, 仍然高于2008年前后的水平, 可以说北京入境旅游业进入新常态。

从图3可以看出, 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2008年保奥运限制入京, 北京市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等相关政策的实施, 北京作为中远程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1—2015年, 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收入逐年稳步提升, 累计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7.3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6 532.8亿元;北京市民在京旅游者累计4.8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 616.4亿元。

3.2 各行政区旅游经济比较分析

3.2.1 各行政区旅游业综合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 2011年各区旅游业综合收入较2010年均有大幅度提升, 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中除了昌平区原有旅游业综合收入较高外, 其他各区的旅游业综合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涨幅最高的是大兴和通州两个区。地铁大兴线于2010年12月30日全线开通, 并与4号线实现贯通运营, 这无疑带动了大兴区的旅游经济;2011年5月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也为大兴区的旅游业增添了活力。通州区大力弘扬运河文化, 保护和修缮了一批文物古迹, 2011年4月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正式开园, 将现代风格与郊野风情融为一体, 构建了“一河、两岸、六景区、十八景点”;台湖国画院、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落成开放, 这些都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2 入境旅游者人次统计图Fig.2 Statistical patterns to inbound tourist

图2 入境旅游者人次统计图Fig.2 Statistical patterns to inbound tourist 

(数据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发布的北京旅游业概况及北京统计年鉴)

图3 国内游客人次统计图Fig.3 Statistical patterns to domestic tourists

图3 国内游客人次统计图Fig.3 Statistical patterns to domestic tourists 

(数据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发布的北京旅游业概况)

表1 各区旅游业综合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comprehensive income per zone   

表1 各区旅游业综合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comprehensive income per zone

很显然, 朝阳、东城、海淀和西城4个区的旅游综合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区。对于游客来说, 朝阳区有奥运会场馆和798艺术区, 东城区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 海淀区有皇家园林颐和园, 西城区有皇家花园北海、老北京民俗风情区, 旅游资源的聚集, 再加上交通和购物的便利, 带来了旅游消费市场的聚集效应。旅游六大要素概括为吃、住、行、游、购、娱, 在旅游综合收入构成中, 旅游购物、住宿和旅游餐饮收入排在前三位, 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例超出了70%。朝阳、东城、海淀和西城4个区的旅游购物、住宿和旅游餐饮收入均远远高于其他区。

3.2.2 各行政区旅游星级酒店收入

从表2中可以看到, 仅有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4个区的旅游星级酒店是有利润的, 其他各区的旅游星级酒店年入住率很低, 利润基本是负值。虽然, 延庆有八达岭长城, 昌平有明十三陵, 房山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无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对外地来京游客来说, 北京这个超大规模的城市有很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 城区交通发达, 游客在选择住宿酒店位置时自然偏重于城区。

3.2.3 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区域分布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外地来京和北京市内交通都十分便利, 因此, 游客更愿意选择个人、家庭与亲朋结伴游玩的旅游方式, 故国内游客的散客比例约占85%。201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旅游业的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得到加强, 北京在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努力, 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游客的旅游消费日渐成熟理性。2014年, 北京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达到2 142亿元, 超出旅游总收入的50.0%,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3.5%。尤其是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的花费构成中, 购物占28.2%, 餐饮占22.1%, 交通、住宿、景区游览等花费所占比重都低于购物与餐饮消费。

如图4所示, 入境游客购物渠道主要集中在购物街、商场、旅游景点及周边和机场;国内外省市游客购物渠道主要集中在商场、购物街;北京本地游客对购物场所相对比较了解, 购物渠道主要集中在购物街、商场, 所占比例达60%以上, 在旅游景点购物的比例也都达到55%以上;沿途路上会有部分游客购物, 旅游住宿地或周边购物的游客略少。国内外游客都是旅行社组织的团队, 在购物街购物的比例更高, 达到70%以上;外地游客虽然不能记住所有购物场所, 但游客选择购物街购买商品时主要在王府井和西单, 所占比例王府井略高于西单;还有的游客选择前门与大栅栏、南锣鼓巷、中关村、三里屯、五道口、东单、世贸天阶等地。

如图5所示, 三类不同游客购物消费区域分布略有差异, 外省市游客旅游购物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等中心城区;入境游客和北京本地游客旅游购物消费区域的分布不完全集中在中心城区, 尤其是对北京本地游客来说, 京郊的自然旅游资源、农业观光和民俗旅游等乡村旅游有一定吸引力。

表2 各区旅游星级酒店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income of star hotel per zone   

表2 各区旅游星级酒店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income of star hotel per zone
图4 游客旅游购物场所分布图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shopping place

图4 游客旅游购物场所分布图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shopping place

由于国内游客的散客比例较高, 所以游客旅游期间选择饮食场所更为自主, 主要看重是否符合饮食习惯与口味, 其次是有北京特色、食品卫生更有保证。图6所示, 入境游客以中高档饭店、咖啡店为主, 其次是连锁快餐、小吃街与饮食广场;国内游客以家常菜馆为主, 其次是连锁快餐、小吃街与饮食广场。游客在京旅游餐饮消费区域分布如图7所示, 北京的中高档饭店、咖啡店地处东城、朝阳、西城、海淀等中心城区的旅游住宿地及周边, 这也是入境游客在朝阳、海淀、东城、西城等中心城区住宿较集中的原因之一。

图5 游客在京旅游购物消费区域分布热力图Fig.5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of tourist shopping in Beijing

图5 游客在京旅游购物消费区域分布热力图Fig.5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of tourist shopping in Beijing 

图6 游客旅游餐饮场所分布图Fig.6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dining place

图6 游客旅游餐饮场所分布图Fig.6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dining place  下载原图

图7 游客在京旅游餐饮消费区域分布热力图Fig.7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of tourist dining in Beijing

图7 游客在京旅游餐饮消费区域分布热力图Fig.7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of tourist dining in Beijing 

4 北京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游客的空间行为规律是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 尽管旅游消费分散在旅游过程中的不同空间, 因旅游资源的聚集, 仍然带来了旅游消费市场的聚集。由于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 旅游业在北京的发展很快呈现出多节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但很明显, 从“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区的旅游经济竞争力的明显差距, 可以反映出旅游资源聚集效应存在着一定差距, 存在着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失衡的突出特点和问题。

对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21], “十二五”期间, 城市已经呈现出多区的旅游空间增长格局, 覆盖东城、西城两区的首都功能核心旅游区, 依托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底蕴, 结合了皇家园林、坛庙、胡同和旅游文化休闲功能街区等历史文化综合优势;海淀三山五园、朝阳奥运文化资源, 通过与商业、金融、教育、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 以及城市商务区的旅游功能配套, 都市旅游形象与旅游价值显著提升, 实现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由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将军关长城形成的长城文化旅游带及周边区域, 辐射北京北部多个区, 以长城文化的标志性资源为主线, 带动户外休闲、会议度假、农业观光、民俗旅游等多重效应的旅游产品形成区域集聚。但永定河生态休闲带建设、古村落文化游板块和古遗迹寻访游板块的开发, 尤其是石景山—门头沟新城板块、平谷板块和通州板块, 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凸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旅游产品逐渐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和专项旅游 (演艺节目、会展旅游等) 多样化发展, 而且, 市民的乡村旅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已经形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如表3所示, 全市1 300个农业观光园每年接待1 900万人次。其中, 怀柔、平谷、密云3个区农业观光园的经营总收入逐年提高, 怀柔的农业观光园个数最多, 2010—2011年有234个, 2013—2014年缩减到217个, 但其接待人次和经营总收入居中;密云的农业观光园个数一直保持在150多个, 生态环境优越, 接待人次不断增加, 经营总收入2014年最高;平谷的春季桃花节和秋季大桃采摘吸引了众多游客, 历年都是接待人次最多的, 2014年接待超过了400万人次。朝阳和昌平两个区农业观光园距离市区较近, 2010—2011年的经营总收入位居第一、第二, 但朝阳只有16个农业观光园, 2014年减少到11个, 其接待人次和经营总收入也仍然相当可观;昌平区2012年接待人次猛增, 2012—2013年的经营总收入均位居第一。

表3 各区农业观光园店经营总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income of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per zone    

表3 各区农业观光园店经营总收入情况Table 1 Tourism income of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per zone

表4所示, 全市乡村民俗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逐年稳步提高, 位居前4位的是平谷、延庆、密云和怀柔区。房山区的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在“十一五”期间收入一直很可观, 2012年的“721”大暴雨对房山的乡村旅游有着一定影响。处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各个区的乡村民俗旅游没有形成优势;但处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门头沟区, 农业观光园和乡村民俗旅游也没有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

从“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区的各项统计数据指标看, 旅游经济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门头沟区, 旅游空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尚缺乏特色鲜明和高品质的吸引物聚集。而从整个城市尺度来看, 旅游区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待加强, 迫切需要一体化的城市旅游规划来指导和干预其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5 北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 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旅游消费构成上, 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 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 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北京市民的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需求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享受高品质旅游服务是北京市民选择出境旅游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北京市民, 休闲经济只具备相当规模是不够的, 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 打造特色鲜明和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才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态。

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城市中心旅游区为核心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城市中心以外的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 通过跨行政区政府之间的纽带合作与互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着力打造北部长城文化旅游带、东部运河文化旅游带和西部 (含西南永定河流域) 的西山文化旅游带, 使各行政区都能显现出不同的旅游特色与亮点, 如表5所示。

这3个文化旅游带所形成的链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能够加强旅游区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系, 使城市呈现出多区的旅游空间增长格局。对于超大规模城市来说,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是需要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共同解决的复杂问题, 整体优化有利于北京各区域旅游特色的树立与强化, 使旅游空间成长更趋于成熟和稳定。本文对北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尚不全面, 虽然涉及旅游经济与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但尚缺乏对城市旅游设施、旅游流空间流动、旅游产业要素空间等的研究,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表4 各区民俗旅游总收入情况Table 4 Tourism income of folk custom village per zone    

表4 各区民俗旅游总收入情况Table 4 Tourism income of folk custom village per zone

表5 北京城市旅游空间的特色与亮点Table 5 Features and highlights of tourist spatial arrangement in Beijing    

表5 北京城市旅游空间的特色与亮点Table 5 Features and highlights of tourist spatial arrangement in Beijing

参考文献

[1]Keogh B.Th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variations in tourist activ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4, 11 (2) :267-282.

[2]Robert C M, Kevin E M.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ravel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15 (spring) :38-46.

[3]Wall G, Dudycha D, Hutchinson J.Point pattern analyses of accommodation in Toronto[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 12 (4) :603-618.

[4]Brian M K, Robet N T.Spatial dynamics of resorts:Sosua, Dominican Republic[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 (2) :173-190.

[5]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4 (12) :95-105.

[6]Hills T, Lundgren J.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a method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7, 4 (5) :248-267.

[7]Pearce Douglas.Towards a geograph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 (3) :245-272.

[8]Hayllar B, Griffin T, Edwards D.City spaces-tourist places:urban tourism precincts[M].Oxford:Elsevier Ltd, 2008.

[9]Maciocco G, Serreli S.Enhancing the city:new perspectives for tourism and leisure[M].London:Springer, 2009.

[10]Shaw G, Williams A M.Tourism and tourism spac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4.

[11]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 1999, 54 (4) :357-364.

[1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1) :105-108.

[13]王瑛, 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 2000, 55 (3) :346-353.

[14]王筱春, 赵世林.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 (1) :99-102.

[15]吴晋峰, 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2 (1) :95-101.

[16]黄金火, 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1) :116-126.

[17]毛小岗, 宋金平, 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 2011, 31 (8) :1381-1386.

[18]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8, 23 (11) :35-41.

[19]李翅, 侯硕.基于线性旅游空间模式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空间活力塑造[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 (4) :70-76.

[20]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 (1) :21-26.

[21]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 2012-07-03[2017-02-01].http://www.bjta.gov.cn/xxgk/ghjh/350423.htm.

[22]汪忠满.都市旅游与“宜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首都旅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